芬蘭三大教堂之一
岩石教堂
在前兩篇文章
分別介紹了
赫爾辛基大教堂
與
東正教烏斯佩斯基大教堂
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岩石教堂
又名
坦佩利奧基奧教堂
岩石教堂卓越的設計極為新穎巧妙
完成於1969年
是建築師添姆和杜姆蘇馬連寧兄弟(Suomalaimen兄弟)
的精心傑作
教堂是利用位於住宅街的岩石高地建造而成
為了不損及自然景觀
將岩石部份往下挖掘
教堂就建造在天然岩石中
因建造在天然岩石中而得名
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
因此來到赫爾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廣場
也不會注意到教堂的所在
屋頂采圓頂設計
有一百條放射狀的樑柱支撐
同時鑲上透明玻璃
其餘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岩石風味
教堂入口走廊為隧道狀
入口處則塗以混凝土
整座教堂如同著陸的飛碟一般
趣味獨具
芬蘭人崇尚自然古樸的審美情感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
岩石教堂內的中心區域有一個聖壇
與玻璃屋頂所射下的自然光芒相互輝映
盡顯聖壇的神聖
岩石教堂可同時容納940人
在周日早上定時舉行禮拜
在岩壁的迴音作用下
教堂音效奇佳
因此又有很多音樂會選擇在這裡舉行
在離開岩石教堂之前
留影
也為這特殊的教堂拍攝
畫下句點
隨興而拍
有如
北歐人閒情逸致
接著參觀
西貝流士紀念公園(Sibelius Park)
是為了紀念芬蘭著名作曲家
耶安.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所建造的
公園中最別緻醒目的
就是西貝流士紀念碑
它是動用500多條不鏽鋼管組合而成的裝飾
奇妙藝術造型類似管風琴
矗立在磐石上
象徵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
顯得異常特別
旁邊是西貝流士人面雕塑
也是不鏽鋼的材質作品
在晴朗的陽光反射下閃閃發亮
這是女雕刻家Eila Hiltunen之作
也是芬蘭人專為紀念愛國音樂家西貝流士而建造的
西貝流士公園中肖像浮雕
雖不宏偉
卻也吸引全球無數的觀光客慕名而來
芬蘭從16世紀之後就一直都受到瑞典、帝俄等外族統治
其帝俄統治的時期最黑暗
沙皇的極權激起了芬蘭人抗暴的怒吼
西貝流士以軟性訴求表達他的愛國情操
用音樂專長撰寫祖國的心聲
樂曲內涵中充滿愛國的熱忱
激勵芬蘭人民的民族意識
芬蘭人民族意識的抬頭
西貝流士的音樂扮演了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
民族意識日漸高漲的芬蘭
終於反抗成功
在1917年宣佈獨立
西貝流士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是一首流傳千古的曠世傑作交響詩《芬蘭頌》
它是一首享譽國際的名曲
樂曲從開始就導出悲情主題
隨後樂曲逐漸高昂
最後在壯麗聲中結束
彷彿在訴說芬蘭人民的苦難悲慘、熱情豪邁及對未來充滿希望
和最後必勝必成的偉大信念
因此
《芬蘭頌》成為芬蘭最重要的國家樂曲之一
這位在芬蘭人心目中偉大的愛國音樂家西貝流士
1957年9月中旬在呼吸衰竭中與世長辭
享年91歲
讓芬蘭人民永遠懷念
西貝流士紀念公園就此誕生
成為芬蘭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